智慧城市如何促进城市管理
发布时间:2016-05-23
根据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,我国城市管理发展的新需要,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管理研究与实践,可从如下五条关键路径进行考虑设计,以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社会的稳定、繁荣。
促进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城市空间管理的融合
随着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,单一的管理主体已无法满足城市公众多元化的需求,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市民的需要。激烈的变化和挑战刺激着人们对当代大城市的思考,构成了传统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变革的背景。
城市治理是在复杂的环境中,政府与非政府组织、城市公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、过程和机制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,它更强调主体多元化。主张为了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,不仅要求城市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巨大革新,而且要求非政府组织的充分发展和功能的提高,以及市民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。
现代的城市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于农村的概念,必须针对城市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,建立不同空间尺度、不同运作形式的城市治理体制,多维度、多角度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,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管制机制与模式,促进城市空间管理的融合,提升城市文明程度。
基于地理信息系统、物联网等网格化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的全面应用
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与信息技术的发展,建立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。电子政务系统、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、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未来城市管理数字化的主要发展方向。
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是基于物联网、传感、感知世界,基于互联网、网络,将信息传递到各个部门当中,对数字城市的信息进行展现,向各个应用部门反馈这些信息。应用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,有助于实现管理的有序及社会的和谐,能够大大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,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。
智慧技术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、运行模式、管理方法、执法机制创新
面对现阶段城市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,从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制度出发,从运行模式、管理方法、执法机制等多方面出发,要转变意识,健全法制,明确划分部门职能,深化体制改革,实现从传统城市管理向多元化的城市治理转变。
推进我国城市“新公共管理”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,把效率、效益、效能作为改革的主导目标。强调建造一个提供优质服务并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。“新公共管理”理论所体现出的高效导向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市场化进程,向城市经营引导。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资源加以优化整合,促进城市的发展,提高城市的经济社会效益。
基于智慧技术构建城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公众满意评测机制
城市管理工作已经深入城市生活各大领域,城市管理的绩效评价能否客观公正,将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,工作的绩效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管理的能力与效率,应当以公众社会满意为导向,构建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与其方法学,并将公众满意程度作为评价的核心方面,使得城市管理工作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方向,模糊层次分析法、平衡计分、模糊综合评价等均可以应用到城市管理绩效的考评研究中。
以智慧技术应用强化以“公众参与”等为特征的多元化共治格局的实现
主体多元化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,同时也是城市多元主体通过参与影响公共决策,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过程。强调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,是要综合运用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、市场机制与营利组织、社会机制与公众组织三套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管理工具,构建一种全民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。
参与式城市治理框架的建立,有助于城市管理事务的有效解决,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,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。全过程参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作,为社会相关利益群体表达意志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平台,有利于充分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,增强社会对城市的认同感,能够为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。